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重庆巫溪:“白衣天使”变“产业大使” 让“空心村”走向“实心村”

来源:中新网重庆 发布时间:2023-03-13 19:08:18
2023年03月13日 15:36 来源:中新网重庆

中新网重庆新闻3月13日电 题:重庆巫溪:“白衣天使”变“产业大使” 让“空心村”走向“实心村”


【资料图】

作者 彭国威 陈佳欣

从田坝镇场镇出发,往双箭村的一条盘山公路不足3米宽,仅仅4公里多的路程,手机导航显示有24道拐。

工作在奔波中推移,不知不觉中,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廖正步博士在双箭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已经快两年。

阳春三月,走访路上,一株株李花恣意绽放,如雪挂满枝头;错落有致的梯田里,盛开的油菜花随风摇曳,清香扑鼻。进村时,廖正步正在忙碌着一场义诊活动。

五人撑起一所“流动医院”

“廖书记,麻烦看看我是啷个回事哦,走几十米远就感觉肺部疼痛。”72岁的村民吴启国今天本来要去医院输液,听说村里有义诊活动,早早就赶过来排队候诊。

“这种情况有多久了?”

“在镇上住院有一周了。”

“大叔,您这个应该是肺炎,放宽心哈。”在得到廖正步的诊断回复后,吴启国脸上的愁容总算舒展开来。

“婆婆,看您精神状态还可以哦!”见78岁的张玉英过来,廖正步主动迎了上去,开始认真为老人体检,“您年龄大了,这类脑肿瘤主要还是得保守治疗,多注意饮食和休息。”

老人同时患有帕金森,左手放在腿上,还控制不住地抖动个不停。“婆婆很坚强,家里有一个残疾的老伴坐在轮椅上,膝下两个女儿都去世了,是村里的孤寡老人,去年刚查出患有脑肿瘤,因为年龄大了,不建议开刀做手术。”因为常去家里走访,一来二往,廖正步和老人甚为熟悉。

等看病的人陆续走了,廖正步搬来一个小凳子,和记者聊起了家常。“刚驻村时,我还有些彷徨,不知道工作怎么入手,好在很快就进入了角色。”长期吃在村、住在村、干在村,室外阳光将廖正步的脸晒成了古铜色。

人的名儿,树的影儿。听说村里来了一个医学专家,百姓不约而同会跑到他这里看病,日子很快充实起来。慕名而来的病人多了,廖正步也发现了问题:大山里的路不好走,稍微远一点的,一个来回就得耗时近两个小时。

“本身就身体抱恙,还要跑山路来看病,这不是个长远之计。”2021年5月,仅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有5位临床一线专家,受重庆市委组织部选派到巫溪县,担任为期两年的驻村第一书记。都是医院各科室的骨干,怎么把自身的优势发挥出来,廖正步和另外四人一商量,很快有了工作规划。

“农村流行赶集,在特定的日子里,大家三五成群会背着自家的土特产到场镇上销售。”廖正步说,利用这个人员集中的日子,前来驻村的同事每周会各自固定一天到当地的乡镇医院坐诊,尽量让看病的百姓省心。

自己多跑路,百姓少跑腿。为了拓宽就诊面,他们还组织了一个“五人义诊团”,一有空就相约到县里的各个村“摆地摊”,带上自己的医疗设备为村民进行免费“巡诊”。

用精湛技术,赢百姓口碑。五人组成的“流动医院”,很快成了巫溪乡野的一道亮丽风景。“病人多的时候,一个上午要接待上百人。”五人当初商议,要在两年里完成全县所有乡镇至少一次义诊活动,廖正步简单算了下时间,驻村工作还剩下两个月,“目前只有两个乡镇未去,最初的计划应该能圆满完成。”

地处三峡库区腹地的巫溪县,是重庆最后一批脱贫“摘帽”区县,医疗技术水平相对较为落后。遇到县人民医院有重要的复杂手术、或者疑难杂症等,他们还会及时赶过去参与“会诊”。在几位医学驻村第一书记的帮扶下,目前,县医院已经实现了几项手术“零突破”。“大家希望通过努力,在巫溪县培养一批高素质全科医生,打造一支带不走的队伍。”廖正步说。

日积月累,针对当地地域特色和病人情况,廖正步和同事一起组织编写了《巫溪县慢性病管理指南》,指导当地乡镇卫生院进一步做好慢性病管理,并推动慢性病管理走向规范化和常态化,助力乡村振兴。

“白衣天使”变成“产业大使”

面朝黄土背朝天。“以前,村民种植土豆、红薯和玉米‘三大坨’,辛苦忙碌一年,没得几个剩余,苦日子过够了,很多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去了,留守村里的多是些老人、妇女和儿童。”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吴章云回忆过往,脑壳摇得像拨浪鼓,“全村总共有334户、936人,留守的老人、儿童、妇女占到了三分之二的比例。”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这是广大驻村干部的使命和担当。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艰苦的条件实实在在摆在大家面前。“集体经济目前除了依靠一个光伏发电站每年有近1.6万元的收入,另外就是1万多元的护林补助,要想发展产业谈何容易?”吴章云说。

如何让理想照进现实?“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振兴。”为了让“空心村”变“实心村”,廖正步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从一名“白衣天使”变成“产业大使”,每天披星戴月,四处牵线搭桥。

隔行如隔山,廖正步只能一边学习,一边探索,尽量不绕弯路。说起两年的“驻村答卷”,廖正步脸上洋溢起了自信的笑容。

“走,我带你们看看。”说完,他和另外两名来自企业的驻村干部,驱车在前面领路。从地处海拔400多米的村委会一路爬坡上坎,车行山间,一边是地,一边是崖,险象环生。“看到没,沿途安装的生命护栏,全是我们争取来的项目。”同行的驻村干部说。

要想富,先修路。两年里,大家东奔西走,白天黑夜连轴转,根据专长各司其职,村委会干部重点负责群众工作,驻村干部主要做产业规划、立项和找资金,先后为村里引入资金500多万,另外还修了近4公里的产业路,盖起了一个养牛场。

车子一路颠簸,最后在海拔900多米的一个新养殖场边停下。记者进入其间,整洁的圈舍里,全新的地秤、搅拌机、饲料混合机一应俱全。“低山种植,高山养牛。”这是村里擘画的最新产业路,廖正步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村里有7000多亩林地、2000多亩耕地,因地制宜利用好这些资源找出路,百姓才能牢牢把饭碗端在自己手中。

“整个养殖场建设用了100多万元,能一次性养殖80头牛,现在万事俱备,只等肉牛进栏。”廖正步说,具体运营中,会考虑村党支部领办专业合作社的经济发展模式。

产业有了,生活变了。以前村民种烟卖钱,今后种草也能“鼓腰包”,还能在家门口打工,逐步实现工作、生活两不误。“今年村里已经提前规划200多亩地种草,专门用于饲养肉牛。”廖正步道,“乡村振兴需要大家改变观念,撸起袖子加油干。”

“新的驻村干部正在选派中,‘接力棒’会一棒接一棒地传递下去。”廖正步对双箭村的未来充满期盼(完)

标签:

Copyright   2015-2023 今日晨报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3005074号-40   联系邮箱:5 85 59 73 @qq.com